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
從走進印尼到扎根東盟 香港青年在一帶一路的歷史使命

從走進印尼到扎根東盟 香港青年在一帶一路的歷史使命

Bloggers
By 菁英會 on 18 Oct 2025
香港菁英會成立於2007 年,設有工商發展、文化藝術、公關傳訊、內地事務、地產、社會民生及政治、金融、國際事務、專業服務、教育、創新科技、菁英幗聚、會員事務、學生事務、公益事務、青年宿舍以及體育十七個研究會及委員會。

香港菁英會主席
黃進達

香港菁英會與香港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日前聯合主辦「走進印尼·共創新機遇」考察團,成員滿載而歸。通過這次深度考察,與東盟秘書處、駐東盟使團、印尼使館及香港駐雅加達經濟貿易辦事處,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信號 —— 香港年輕一代需要主動打破傳統商業邊界,為香港重新定義在東盟舞台上的角色。

從「橋樑」到「樞紐」

作為團長參與此次考察,筆者與團員深切感受到,在響應「走出去」的號令,與「融進去」的實踐,是兩種不同層次的交流。由於是次考察的較具深度,我們拜訪了從政策層面捕捉到區域合作的動向;實地考察PINTU虛擬貨幣交易所了解數字經濟的軟趨勢,又在雅萬高鐵與見證了「中國製造」的硬實力。這些經歷讓我們意識到,在「一帶一路」倡議之前,東盟地區已直接受益。擁有國際視野、人才匯萃、與印尼有緊密合作的香港,其獨特優勢與不應止步於「背靠祖國、面向世界」的口號,而需進一步轉化為「扎根東盟、輻射區域」的行動。

印尼作為東盟人口最多、經濟增速最快的經濟體,其中產階層擴張與數字金融需求爆發,正是香港金融科技與資本市場的絕佳機遇。但若僅將合作視為「商機挖掘」,便低估了歷史賦予香港的使命。真正的挑戰在於:如何讓香港成為東盟發展的「深度參與者」,而非「過路中介」?筆者認為,未來的關鍵,在於讓香港的年輕力量與東盟的年輕脈搏深度融合。從「買辦」到「東盟通」

傳統上,香港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常依賴當地中介或「買辦」體系,這種模式雖能快速對接資源,卻因文化隔閡與短期利益導向,難以實現可持續合作。如今,我們需要一場範式轉移:讓香港年輕人直接深入東盟國家,通過交流、沉浸、學習當地語言、文化與商業邏輯,成為既懂香港優勢、又通東盟生態的「雙棲人才」。

此行中,在組織團務的執行角色,及與駐雅加達經貿辦與印尼商會的交流分享,筆者正有上文的深深感悟。未來,我們應推動更多青年交流、駐點計劃,鼓勵香港青年學生赴東盟企業實習與文化交流、支持創業者在當地設立聯絡點與創新基地。筆者相信,讓香港青年與當地青年在同一個場域中共同成長,才能建立超越交易的信任紐帶,使兩地經貿與文化有更深合作。從「聯繫人」到「增值人」

東盟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現象,更是人口結構與社會變遷的結果,其在對數字化、綠色經濟發展的成敗,是「後發優勢」、「後發劣勢」的分水嶺。香港亦面對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點,對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追求,與東盟國家包括印尼的情況不謀而合。這個發展機遇,也是兩地年輕一代的共鳴點,是未來合作的基石。這種合作不僅關乎商業利益,更關乎如何以青年之力,推動東盟與香港共同走向更具包容性的發展路徑。

此次印尼之行,是一代香港青年重新定位自身的起點。我們不能滿足於做「超級聯繫人」,而要成為「超級增值人」。未來面對東盟,香港不再依賴隔閡文化的「買辦」,而要培育直面當地的「東盟通」,與及貢獻多元的專業服務。這不僅是商業策略的調整,更是對「一國兩制」下香港角色的深化。筆者相信,香港能以青年之力,將命運與東盟的未來緊密交織,兩地年輕人亦在共創中,寫下屬於新時代的敘事。誠如筆者在團中直言:「香港是連接中國與東盟的最佳橋樑。」而這座橋樑的基石,必將由兩地青年親手鑄就。

【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、商業及創科資訊】

👉🏻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

👉🏻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

👉🏻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.io

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